东西问|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中的法兰西

发布时间:2025-01-11 01:59:12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社 北京7月22日电 题:西方那一块土中的法兰西

  作者 钱乘旦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第33届夏季奥运会即将在法国巴黎举行。提到法国,中国人的印象通常是浪漫的。但其实浪漫概括不了法国文化方面的特色,法国的历史是非常激烈动荡的。

当地时间7月21日,巴黎奥运村纪念品商店吸引“村民”。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各国运动员陆续抵达入住巴黎奥运村。 中新社 记者 赵文宇 摄 当地时间7月15日,法国巴黎奥运村住宿区已经挂上了五星红旗、中国结和“加油!中国”字样的横幅,为中国奥运健儿加油助威。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法国有两千年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双方大部分时间是隔绝的。中法之间相互发现的过程其实来得非常晚,真正开始接触是在中国衰落的时候,中国人对法国人的了解伴随着一段并不愉快的记忆。

  法国在中国对西方了解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自19世纪中叶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了解西方。那时中国人最想了解的国家是发动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其次就是法国。其原因不只在于法国打败了中国,更重要的原因则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经历紧密相连。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英国有工业革命,有君主立宪制,就希望按照英国的模式来改变中国。但后来发现行不通,就将目光转向法国。法国大革命将国王和专制制度一起推翻,于是有一批人想到,中国应该学习法国的革命,中国人的想法就慢慢从改革转变为革命。这种转变就与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发现彼此是相关的。

  现在人们所说的“西方”通常指的是西欧和美国,范围相较过去更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有不少中国人把西方看作是“天上”,非常崇拜西方。当然这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初中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后来被西方打败,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西方是“天上”。但其实西方仅仅是一块土,是和所有其他地方一样的一个地区。因此,我有一本讲述西方文明起源与发展历史的书叫作《西方那一块土》,就是要打破现在很多人还把西方看作是“天上”,什么都得按照西方来的想法。那块土上产生的历史,以及形成的制度、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只能在那块土的特定环境下才能出现,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中国人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才意识到照搬西方的一切到中国,只会水土不服。

当地时间7月21日,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记者探访巴黎圣母院。 中新社 记者 富田 摄

  中国人对法国自身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因为在中法最初的交往中,法国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主要集中在大革命这一部分。但如果要真正了解法国大革命,明白其为何发生,则要追溯到路易十四的时代。只有理解路易十四的时代,才能明白为什么是法国进行革命,为什么法国革命规模巨大。

  法国的封建分裂状态就整个欧洲而言都是非常典型且程度严重的,若要克服这样的分裂状态需要非常强大的力量将其凝聚在一起,结果就形成了强大的专制制度。路易十四是欧洲专制的典型,他在人们心中是“太阳王”,是“朕即国家”的奠基人。专制制度固然具有积极的一面,帮助法国避免了分裂,实现了早期经济发展。但在专制制度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就要被推翻。如果要推翻强大的专制制度,就必须用更大的力量,所以法国进行了大革命,依靠革命产生的巨大力量推翻专制制度。

  大革命后期,法国出现无政府状态。出现这种革命失控的状况,与启蒙运动有关。启蒙思想家并非一个整体,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其中,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影响巨大。卢梭的理想境界是古代希腊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但这对于当时的法国并不现实。因为希腊城邦人口最多只有二三十万,其中拥有民主权利的公民大概占十分之一,算是小国寡民。但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已是民族国家,人口上千万,自然无法按照城邦的思路去构想。这么多人如果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会出现各种暴动示威,情况变得十分混乱。

  无政府状态对于国家而言非常不利。为了结束这种状态,拿破仑的统治出现了。待到19世纪末,法国才回到相对正常的状态中。

资料图:法国巴黎卢浮宫。图为参观者欣赏名画《拿破仑加冕》。 中新社 记者 李洋 摄

  中国与法国有相似的经历,同样经历革命,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选择了类似的道路,因此中国对法国有亲近感是非常正常的。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这些年来,中法间交流、合作活动频繁,今后两国也将继续携手,发挥中法关系对中欧关系和世界变局的引领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完)

  作者简介:

  钱乘旦,历史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第4-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主要著作包括:《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西方那一块土》等;主编《英国通史》(6卷)、《英帝国史》(8卷)、《世界现代化历程》(10卷)等;曾担任中央电视台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