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乔治·史威兹格贝尔:文艺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

发布时间:2025-01-11 02:20:34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社 北京10月1日电 题:文艺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

  ——专访瑞士著名动画导演乔治·史威兹格贝尔

  作者 裴心语 安英昭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技术进步、文化传承与创新呈现出一幅从萌芽到繁荣的波澜画卷。中国动画跨越了言语与文化的藩篱,以色彩与光影的和谐,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正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中新社 “东西问”独家专访瑞士著名实验动画导演、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乔治·史威兹格贝尔(Georges Schwizgebel),探讨几十年来文化艺术交流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动画的发展变化。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在工作室。受访者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之前有无关注中国动画?哪些动画作品或现象,令您印象最深?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我与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出于对这个东方古国的极之向往,我年轻时便渴望能有机会前往中国体验生活。在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我与中国动画导演阿达(徐景达)共同担任评委并因此结识。1982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他的影片《三个和尚》和我的影片《弗兰克·斯坦因的狂喜》(Le Ravissement de Frank N. Stein)均获奖。

  在日内瓦大学修读了两年中文之后,1983年,我有幸获得瑞士政府的奖学金,前往复旦大学深造中国古典文学。留学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并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学、绘画、书法、戏曲、电影和建筑等。

  我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情有独钟,例如《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片融合了中国古代壁画、皮影戏、年画和门画等民间艺术的元素,人物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艺术,表演动作则汲取了京剧的精髓,从而突显出中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其他如《小蝌蚪找妈妈》与《鹬蚌相争》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特色,《九色鹿》则展现了装饰感十足的视觉风格,《抬驴》融入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三个和尚》蕴含着中国的哲学思想。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在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的个展上留影。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中国文化是否对您的动画创作产生了影响?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丰子恺的精美图画是我在华期间发现的宝藏,我也特别欣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回国后,我根据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临江之麋》创作了动画短片《鹿之年》(Année du daim, L’),这部作品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它讲述了一只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黄鹿,主人强迫狗成为它的朋友。这个故事中,鹿远离了现实而被狗吞噬,表明良好的意图可能会变成有害之事。

  我还有其他作品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启发,例如《没有影子的人》(The Man without Shadow)就是受皮影戏的启发创作的。在这部影片中,一个男人与魔鬼交易失败后失去了影子,他不断寻找自我,最终来到中国,在古老的皮影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救赎。影片的画面灵感来源于中国绘画,具有西洋风格,在多个国家的电影节上获奖。

  可以说,在华的留学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作品中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作品《达尔文的日记》海报。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您怎样看待中国动画的发展?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20世纪80年代,我在上海学习期间,曾骑着自行车穿越多个地方,一边拍摄一边录音,最终制作出一部名为“Nakounine”的短影片,这一名称来源于我走在上海马路上经常听到的“Nakounine”(上海方言中“外国人”的发音)一词。四十年后,我回到相同的地方进行拍摄,发现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我将这些新的影像融入影片的结尾部分,极大地增强了这部短影片的视觉效果。

  中国动画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尤其是在中国动画学派发展的黄金时代,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动画短片。近年来,中国动画界也诞生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佳作,积极拥抱新技术,为动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中国的许多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但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让动画发展存在同质化的风险。当使用3D技术的时候,就很难区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几乎所有的动画电影都变得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因此运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原创风格也很重要。

  就文学改编而言,如内含精美动画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确实是让人们知道中国文化创新表达的好方法。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巧妙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和创新元素。而这些作品的配乐不仅为动画增色添彩,更成为独立动画之外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绘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中国动画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动画产业的蓬勃态势,及至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在工作室。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动画在世界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动画能够像海报一样有效地传达思想。相较于实拍电影,动画电影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绘画,能够从视觉上汲取本国文化的灵感,借绘画传递出所体验到的情感。

  在复旦大学留学期间,通过阿达,我结识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许多动画导演。1987年,根据美国动画导演大卫·埃利希(David Ehrlich)的想法,我们与20位来自瑞士、美国、波兰和中国的导演共同执导了电影《学院变奏曲》(Academy Leader Variations),该片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最佳短片奖。

  就文化交流而言,动画作为跨越国界的“使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深远且广泛的影响。不同国家独特的民族信仰和文化积淀,孕育出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动画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在风格和主题上各具特色,但它们共同表达的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使动画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

  一部杰出的动画作品,其力量足以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它传递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正是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让人类文明的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中新社 记者:您未来与中国动画业是否有新的合作计划?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我一直持续关注并支持中国动画事业,包括担任1988年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动画单元评委会主席,金爵奖和金熊猫奖动画单元评委会主席,以及其他中国电影节评委。目前我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特聘教授,定期来中国与师生分享创作理念。

  事实上,今年10月底我还会在北京电影学院再开展一个工作坊,并参与北影学院奖的评审,我们还会一起探讨未来可能开展的一些联合制作项目。

  当前,动画设计作为时尚而新颖的行业,正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纯艺术特点的实验动画短片,其制作具有投入小、成本低等特点,非常适合在动画教学中普及。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动画的潜力也不断拓展。正如著名导演黑泽明所言,艺术无国界,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动画电影尤其如此。(完)

  受访者简介: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受访者供图

  乔治·史威兹格贝尔(Georges Schwizgebel),在业内获誉瑞士国宝级实验动画导演、当代动画艺术大师,制片人,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他已拍摄21部动画影片,多次应邀参加回顾展,并在戛纳、安纳西、萨格勒布、广岛、斯图加特、渥太华等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多项大奖。他拍摄的电影《奔向深渊》(1992年)被专家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动画电影之一。2017年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授予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为美国奥斯卡学院院士,同年荣获瑞士电影协会终身成就奖;2019年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军官勋章”;2020年比利时和瑞士联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作品全集,同年他在萨格勒布国际电影节获终身成就奖。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