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河南的“农业节水”有哪些“高效”之举?

发布时间:2024-12-05 22:00:34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郑州10月9日电 (记者 刘鹏)水资源禀赋条件的优劣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的河南,是如何破解水资源瓶颈、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实现节水与增效双提升?

  9日,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云涛以三个“高效”为例,介绍了河南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效益的相关做法。

  一是发展高水效农业。张云涛介绍,河南持续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测墒畦灌和“三水(小麦浇水三次)”改“两水(小麦浇水两次)”节水灌溉制度,在山地丘陵区引导农民开展适应性种植,推广谷子、红薯等耐旱作物,特别是豫谷35、豫谷28等高产耐旱谷子品种,商薯19、普薯32等优质高产耐旱红薯品种,实现节水高效相统一。

  二是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近年来,河南大力推广发展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省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800多万亩,亩均减少灌溉用水30%以上。同时,充分发挥墒情监测网络作用,发展测墒灌溉、科学灌溉,全省墒情监测点已达656个。

  三是创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与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河南不断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机械。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8585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18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

  当被问及河南下一步的“农业节水增效”打算,张云涛的回答中提到了“建设、探索、优化”等多个关键词。其中,在全力打造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方面,河南计划到2030年,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累计达到9459万亩,其建设范围内高效节水灌溉总面积累计达到5424万亩,通过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同时,因地制宜,探索推广测墒灌溉、水肥一体化等绿色提质增效技术,进一步优化农业用水结构,大力培育推广耐旱品种,改进耕作栽培制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此外,指导督促各市县在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按照年度实施计划,配套安装农业用水计量设施。2023年度结转的53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今年年底前全部配套安装智能用水计量设施;2023年度增发国债和2024年高标准农田项目,明年年底前在建成的项目区配套安装智能用水计量设施。(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