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5:31:51 来源: sp20250105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天天学习|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牵着“民”。
改革为了谁,始终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特别叮嘱广大干部:“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大重要原则之一。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一“呼”一“应”间,道出的正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鲜明阐释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他强调:“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昭示,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的科学性才有支撑,落实的有效性才有保障。唯有以人民的利益为旨归,全社会的改革激情才能被激发,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上下同心,形成改革合力。
以改革行动回应群众呼声,以改革举措为民解忧、为民谋利。总书记在一次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调研、座谈中,找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破题关键。
由于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等原因,老百姓长期面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福建三明考察时,总书记高度肯定三明的医改经验,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推广。取消药品加成,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一系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筑就百姓健康梦。
曾经,老百姓办证办事“磨破嘴”“跑断腿”。
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走进当地政务服务中心,指导政务服务领域改革迭代升级。现如今,“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不见面审批”等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和群众办事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国家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相继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建设“无废城市”……越来越多的绿色点染祖国山川大地,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党的十八大以来,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的公开报道中,“人民”和“群众”分别出现了200多次和100多次。一件件关乎百姓的大小事,被列入会议议程,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
养老托育、教育减负、法律援助、个人所得税改革、平安中国建设……一份份改革文件获得通过,一项项制度安排渐次落地,事关民生福祉的改革被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好地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一场开门问策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
除沉疴,从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改起;破藩篱,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立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石上,价值取向鲜明,也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深层逻辑。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刘禛 王卓婕 宋春燕 梁雅琴 毛长志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