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5:53:13 来源: sp20241206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孟倩
发于2024.1.29总第112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厌倦了下载、卸载、切换不同的App,有没有设想过:天下无App,这一天会来吗?
2024年CES(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一款能够装进口袋的AI硬件横空出世。名为Rabbit R1的四方形橙色小设备,搭载一块2.88英寸的触摸屏、一个拍摄用的可旋转摄像头以及一个交互用的滚轮按钮。用户按住这个按钮,对这款产品发出语音命令,就能够实现打车、订餐等需求。
R1并非想要取代手机,而是旨在将用户从繁琐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是用户的AI助理,定位是“用户与智能手机之间的中介”。
Rabbit OS采用的底层AI技术用上的不是类ChatGPT的大模型技术,而是基于“大型动作模型(Large Action Model,LAM)”打造。这意味着,系统接收指令后能够理解复杂意图并帮助用户完成App操作任务。因此,有人称这款产品为“App终结者”。
1月12日,为期四天的“消费电子春晚”2024 CES落下帷幕,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企业参加这一科技盛会。在这届CES中,AI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遍地开花。牙刷、枕头、冰箱、手机、汽车等几乎都打出了AI的名头,几乎每家大企业的展台中也都有一个专门的领域介绍AI方面的升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在现场,沉浸式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无所不在”。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AI几乎是今年发布的所有新玩意儿和技术工具的头号卖点,ChatGPT和大模型激发了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不过,目前来看,大模型还是停留在加强已有的语音助手上,大部分应用场景仍然是聊天。”他认为,未来当这些AI相关的产品能够感知环境,甚至是预判用户需求的时候,“才是AI真正能够服务于我们的时候”。
AI加速改造“实体”
Rabbit创始人吕骋是AI领域的持续创业者,早在2014年就创立了渡鸦科技,推出音乐播放器乐流和聊天工具Flow。吕骋的团队在2017年被百度收购,他出任百度智能家居硬件总经理,这期间百度推出了第一款硬件产品。2018年7月,吕骋从百度离职。
此后,吕骋持续创业。目前Rabbit在两个月内已经融资三轮,融资额达到3000万美元,投资者包括OpenAI首位风险投资人Vinod Khosla以及韩国互联网巨头Kakao。
目前,Rabbit R1售价为199美元,在开启预订后,24小时内售出超1万台设备,远超最初的销售预期。此后几天,该产品又开放订购,售出4万笔订单。
吕骋在发布会上发问:“我们如何找到一种通用解决方案来触发我们的服务,无论你是网站、应用程序还是其他平台或桌面?”
这款产品不需要与手机配对,也没有内置App,搭载2.3GHz联发科处理器、4GB内存和128GB存储空间,续航时间据称可达一整天,底层操作系统为Rabbit OS。
网上一直有流传着一份吕骋十年前在宁波 TEDxMoonLake 上的视频,时年 23 岁的吕骋分享主题为《交互理念与未来操作系统初探》。其核心观点是,以 App为基准的操作系统违背了人类的自然交互逻辑,未来的操作系统应该去掉 App的外壳,让人以更自然的方式进行人机交互。
如今,用户不得不下载多个App进行比对,不停切换App,才能完成操作,但未来也许真的会实现天下无App。胡泳表示,Rabbit R1代表着一种发展方向,即变成一切应用的入口,把不同产品的功能调动起来,实现多意图功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咨询师钟新龙认为,AI正在被集成到各种硬件产品中,例如智能手机、家庭助理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硬件集成使AI应用更为直观和便捷,能够提供最直接的用户体验。大模型作为综合调度一键式应用的入口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消费者自从去年大模型百花齐放后,就一直想通过讲大白话也能做到各类应用开启、执行等常规操作。这样才能极大的增强用户体验,并使AI技术更加无缝地融入日常生活”。
多年以来,AI在以各种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大众也非常期待智能终端产品有一个质的飞跃。
在CES众多的AI产品中,胡泳最喜欢的一款产品是,能够使用人工智能在不到三分钟时间内将牛排烹饪到想要熟度的烧烤架。它的双红外线燃烧器可在两侧进行烘烤,因此无须翻转,温度可高达1652 华氏度,烹饪食物的速度比传统烤架快十倍。这款产品能够感应其厚度,同时识别多达50种食物。
胡泳观察到,在传统产品或服务之上添加智能层,通常是为了增强用户体验。而新崛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则开拓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广阔领域。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AI硬件产品的市场接受度颇高,这也确实反映了消费电子+AI的热潮。Rabbit R1在发售后24小时内在X平台卖出1万台,后续订单又追加,这显示了市场对新型AI硬件产品的高度兴趣和接受度。数据的背后预示着大众对于AI硬件市场的追捧,也反映了市场增长潜力。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AI的确已经部分实现实体化了。“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接入GPT,AI的硬件化是通过硬件虚拟人来观察周围的环境,并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称这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将会是2024年发展的重要方向。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去年年中公开表示,“具身智能将引领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具身智能,又被视作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到了2023年年底,英伟达“网红研究员”、OpenAI第一个实习生Jim Fan发推文称,除了大模型,2024年最重要的就是机器人,距离“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大约还有三年时间。
天使投资人、人工智能专家郭涛预计,具身智能技术成熟之后,AI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更强,应用场景也会更加广泛。
手机也可能被取代?
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近日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Rabbit R1预示着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趋势,即代理中心的操作系统会处理所有的用户交互。
“我认为Rabbit操作系统和设备的演示非常棒。我想我必须说,继乔布斯发布iPhone之后,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讲之一。”
但是这款产品真的带来了AI的iPhone时刻吗?
作为原生AI设备,这款产品引发了大家对未来AI世界的畅想,多位受访人士提到“综合调度式一键入口”。但它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大,比如用户认知和使用习惯,还有实用性问题。同时,如何让更多的开发者来支持这款设备,让其在现有的底层运转逻辑上开拓新的商业模式,是更大的挑战。
在Rabbit R1发布后,有不少人拿其与手机对比,一些评论认为这款产品有可能在后续发展中取代手机,也有声音认为这很“小儿科”,比较鸡肋。
实际上,手机厂商们已经将大模型陆陆续续装进手机了。
2023年8月,华为率先宣布HarmonyOS 4系统全面接入盘古大模型,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首批支持机型为Mate 60系列,可以执行文本生成、知识查找、资料总结、智能编排等复杂任务。后续,小米训练出轻量的大模型。Vivo和OPPO同样将手机接入大模型。
近期,三星正式推出Galaxy S24系列手机,该款手机搭载了端侧AI助手 Galaxy AI,具备通话实时翻译等多种人工智能功能,也是三星旗下首款AI手机。
谷歌于今年10月份推出第一款内置人工智能的智能手机:Pixel 8 Pro,在年底推出了其首款Gemini多模态大模型,发布了Gemini API。在本届CES上,谷歌用来展示其 AI 能力的设备,就是其最新的手机系列 Pixel 8,但表现能力也比较平庸。
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发布的《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和洞察》报告预测,2024年将是GenAI(生成式AI)智能手机的关键一年,出货量将超过1亿部;到2027年,GenAI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出货量将分别达40%、5.22亿部。
但是在手机中植入大模型并非易事,IDC中国研究总监卢言霞提到,现在大模型应用到端侧,算力是问题,模型太大,功耗要求高。
OPPO 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媒体采访中也表示,70亿大模型正常的模型大小是28GB,为了真正在端侧部署,公司对模型进行了压缩和轻量化,压缩到最小的3.9GB左右,无论是存储还是内存占用都是这个量级。“从性能角度来讲,大模型在端侧性能消耗还是比较大的。”
GenAI智能手机,会不会也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在胡泳看来,Rabbit R1没有用户界面,类似于一个对讲机,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用户的指令,也许能更加打动新一代用户,就如同当年iPhone流畅的设计和易用性。但现在智能手机的人工智能要素不够多,无法成为真正的数字智能设备,未来出现另一种智能设备取代手机也是可能的。
郭涛则对类似R1的产品并不乐观。他表示,从盈利模式角度来看,目前和大模型相关的产品刚需性还不是特别强。很多产品可能就是昙花一现,尤其是单一产品竞争力可能会弱一些。而智能硬件生态体系比较成熟的大公司,应用大模型后整体竞争力会强一些。
钟新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本质上来说,目前用户的使用逻辑是把手机当作自己所有智能设备的中枢调度大管家,比如几乎现在所有的智能家居设备都有手机App。
“但随着新型设备和技术的出现,智能手机的角色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等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可能不再是我们日常互联互通的唯一或主要方式。”他解释,因为本质上用户只是需要满足操控和交互的功能需求,至于这个需求是不是必须用手机这样一个外部载体来完成,可能并不一定。
含“AI”量越来越重要
近日,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参加活动时,分享了自己关于2024大模型的十大趋势判断。他指出未来3到5年,如果不能把AI成功变成自己手里的武器,就有可能面临降维打击。
他还提到,最近和HR谈了个新的考核指标叫含“AI”量。“AI绝对是业务驱动的,只有公司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对AI感兴趣,业务专家了解AI是怎么回事,AI才能帮你的公司在3到5年内实现转型。”
锐思智芯是一家融合视觉传感器芯片公司,成立于2019年。锐思智芯董事、合伙人况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是公司第一次参加CES,AI是今年的热门主题,公司的产品创新性融合视觉传感(HVS),可以解决视觉AI领域存在的运动捕捉问题。
况山在疫情前每年都会来参展,在她的印象中,2017年前后CES的主题是语音助手,当时整个CES展馆都是亚马逊Alex的宣传,国内的天猫精灵也大行其道。如今基于大模型技术,将会促进更多硬件产品的迭代更新,甚至诞生新的硬件产品。“硬件革新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比较大的机遇。”况山说。
在钟新龙的观察中,2024年的CES 初步展示了生成式AI加载于消费电子的潜力,是推动消费电子再一次走高的重要动能,也从基础层、技术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展示了AI技术即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和实质性应用,而不是逐渐消退。
他总结,“这次展会展示了许多有趣的技术,相比过去来说略微减少了炒作,这对于AI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的迹象”。
自2022年底开始,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过去一年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跨越式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引发了新一轮AI浪潮。目前,AI大模型正在向消费电子产品的边缘和端侧发展,加速消费电子的进化。但是生成式AI产品真正地落地,无论从商业模式还是技术层面,都有待成熟。
毫无疑问,目前在业界看来,大模型几乎就等同于通用人工智能的概念,或者说至少是开启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路径。
钟新龙看到,从应用案例数量增加上来看,CES上一些电脑厂商宣布将添加专门用于Microsoft Copilot的键。Copilot是一个基于大模型的聊天机器人,这反映了当下的趋势,大模型正在被集成到更多的主流产品和服务中。
从跨行业合作的层面来看,如亚马逊与Embodied的合作推出生成式AI学习机器人Moxie,以及与BMW和MultiOn的合作。
钟新龙还发现,AI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个性化服务和体验提升,过去的服务难以提供足够多样化、随时随地贴合个人需求和偏好,AI则能极大地满足这些偏好。
但是并非所有产品都适用于人工智能驱动。在CES上,胡泳注意到了一款人工智能驱动的牙刷——Oclean X Ultra Wi-Fi数字牙刷,配有交互式触摸屏,能为用户提供刷牙反馈。通过使用骨传导技术,Oclean X Ultra会真正与你对话,并提示你如何改进。
但是他对把电脑放进嘴里究竟能有多大帮助持怀疑态度,就像现在的很多人工智能产品一样,它多少有点“装腔作势”。
他指出,在CES上,某些产品在AI层面的落地并非功能性的,而是做卖点营销。AI可能只是个噱头,不见得真正能够解决某个需求。同时,另外一些产品,目前解决消费者需求可能还不够好,因此要加入AI元素优化功能和设计。各类创业者都在试图挖掘AI的应用逻辑和应用场景,原始的出发点则是消费者的需求。
在沈阳看来,总的来看,这是新的大机会。“因为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消费类电子产品变成智能体,具有拟人化的属性,人们会更加乐意去和硬件进行互动。”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4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