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8:02:12 来源: sp20250110
霍尔果斯口岸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境内,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以蜿蜒的霍尔果斯河为界,霍尔果斯口岸也因其而得名。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向东连接中国内陆,西侧毗邻中亚五国。霍尔果斯是一座因口岸而生、因开放而兴的城市,游客可以尽情体验中外文化的交融。让我们跟着记者的脚步,一起去打卡国门。
总台央视记者 王莉:这里是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尔果斯公路口岸,这座巍峨雄伟的建筑就是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这里与哈萨克斯坦隔河相望,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连接亚欧大陆的“黄金口岸”。千年以前,霍尔果斯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一百多年前,霍尔果斯公路口岸正式通关,从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代国门,到如今的第六代国门,国门的变迁,见证着霍尔果斯的这座边境城市的蓬勃发展。
湛蓝的天空下,第六代国门大气端庄,“中华人民共和国霍尔果斯口岸”几个鲜红的大字熠熠生辉,国门两侧翘起的飞檐寓意着中国与中亚经济将在这里腾飞。
早上10点,第一波中外客商和游客涌入口岸,热闹非凡。在国际汽车客运站买张汽车票,乘上国际客车,从这里出境,到达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只需要5个小时左右车程。
作为新疆第一个客货分离的陆路口岸,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从这里驶向中亚和欧洲,满载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产品的重型卡车穿梭往来。
总台央视记者 王莉:从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向北,就来到了第五代国门。如今第五代国门虽然已经不再承担国门的功能,但是当地把它改建成了霍尔果斯国门文化展示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向大家讲述着国门的变迁,口岸的历史。
走进霍尔果斯国门文化展示馆,跟着讲解员来到了70多年前的那片荒滩戈壁。20世纪50年代,霍尔果斯这个百年口岸建起了第一代国门,一排五间房连为一体的平房,少有人进出往来。
1983年,霍尔果斯口岸正式恢复开放,随着内外往来不断,狭窄的平房已不能满足当时通关过货的承载需求,国门也迎来第一次“升级”。1987年,重新选址扩建的第二代国门正式启用。伴随着霍尔果斯口岸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国门以更加宏伟壮观的姿态,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2018年9月27日,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通关,这个集通关贸易、文化交流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口岸,已经成为霍尔果斯市的新地标。
葫芦烙画 鸳鸯琴
看边境小城的非遗之美
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上,跨境而建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里有一座雄伟的红色建筑,非常醒目,这座建筑就是霍尔果斯中国文化馆,满满的中国元素,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着悠久而厚重的中华文化。
走进霍尔果斯中国文化馆,中国书法、丝绸、刺绣……让各国游客驻足欣赏,展架上,一个个精美别致的葫芦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用烙铁在葫芦上烙下精美的图样,这在很多游客眼里还是第一次见。
哈萨克斯坦游客 阿依娜古丽:我很喜欢这个葫芦,我觉得它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我非常喜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我会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讲给我的家人,以后我还会再来的。
葫芦,取其谐音“福禄”,代表着吉祥幸福。作为霍尔果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在当地久负盛名。
在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加尔苏村,48岁的曹光耀潜心创作葫芦烙画已经有10年,自幼喜欢画画的他,将电烙铁变成灵活的画笔,在葫芦上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新疆百景图。
一笔一画饱含匠心,随着火笔在葫芦上烙下图案,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味。小小的葫芦包罗世间万象,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葫芦,在曹光耀手中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葫芦烙画艺术品,新疆的大美山水、曼妙的民族舞蹈、丰收的花卉鲜果……无一不可入画。
霍尔果斯市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 曹光耀:特别喜欢烙我们新疆的特色,独特之处就是说烫画、烙画、火笔画它能显出一种自然的美,它还有古色古香的古韵,特别接地气。作为烙画非遗传承人,我们必须要把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在霍尔果斯,像曹光耀这样的民间艺人还有很多,走进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伊车嘎善村,循着声音,就能找到当地非遗传承人孔玉崇老人的家。市里大大小小的演出,都少不了孔玉崇老人和他的“噶善牡丹”乐队,只要得空,他们就会聚在一起排练。
鸳鸯琴、手风琴、小提琴、电吹管,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在“噶善牡丹”乐队中完美融合,而最具特色的,就是孔玉崇老人和他徒弟手中的鸳鸯琴。
霍尔果斯市民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 孔玉崇:鸳鸯是很美好的,它有两个腹板,也可以互为背板。它的头是两个鸳鸯,在一个腿上可以弹,坐着也可以拉,很方便。你带着这么一把琴就等于带了两把琴,因为它拉的也有,弹的也有。
今年83岁的孔玉崇,退休前是霍尔果斯伊车嘎善乡小学的一名教师,从小就痴迷于各种乐器的演奏和制作。老人说,在他懵懂的少年时代,就一直听到当地有一个关于鸳鸯琴的传说。
霍尔果斯市民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 孔玉崇:270年以前,我们的老一辈人就是守边疆,一个在这里的年轻人,也是爱好音乐,他弹冬不拉,一种想法出来了,这个两面弹不行吗?锡伯族人以前喝水都是用葫芦,他把葫芦两面切掉,很简易的一个双面琴弄出来了。
鸳鸯琴到底什么样?没有人真正见过,但孔玉崇一直把鸳鸯琴的传说埋在心底,直到2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姓王的老人拿着一张图纸找到了他。
霍尔果斯市民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 孔玉崇:老人画了一个图,他问我,这样的一个琴你能不能做。我一看,这个是传说中的两面琴,我说我做,就这样开始了。
2005年,在吸收借鉴锡伯族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优点的基础上,孔玉崇成功研制出鸳鸯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琴,一面拉弦,一面弹拨。
鸳鸯琴的音色,既蕴涵了传统乐器的凝重,又融入了现代乐器的明快,缓急相间、委婉动听。
霍尔果斯市民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 孔玉崇:我现在的想法是,把这个乐器的质量要提升,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一定要走出去,我们的声音传到全世界,那是绝美的声音。
霍尔果斯:来中哈边境体验文旅新活力
2024年是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边境游、跨境游、购物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国庆假期,来到霍尔果斯,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一定要打卡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尽情免税购物,还能感受“一步跨两国”的独特体验。
总台央视记者 王莉: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联检大厅,无需预约,只要拿着护照等有效出入境证件,就能直接办理通关手续。如果没有护照也没关系,游客只要使用身份证,在办证大厅就可以办理一张一次使用的出入境通行证,也可以进入合作中心,整个过程非常便捷高效。
记者凭着护照,不到30秒的时间,就办理好了通关手续,进入合作中心。
霍尔果斯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六队教导员 张良波:现在平均每天有2.6万名旅客出入园区,为最大限度保障旅客高效快速通关,我们采取错时通关模式。我们也会根据旅客的流量情况,动态调整我们的人工查验通道,最高可以加开到12条。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全球唯一一个跨越国界、由两个国家的国土构成的跨境经济贸易区。
总台央视记者 王莉:进入合作中心,中哈连接通道处的“一步跨两国”,绝对是游客的打卡首选地。红色和蓝色交界的地方,就是国界线了,线的一侧红色区域代表中国,蓝色区域代表哈萨克斯坦。前一秒还在中国,只要一脚迈过分界线,就能一秒“出国”,来到哈萨克斯坦。
在这个中哈共治的区域,售卖形形色色商品的小店比肩而立,店主大多可以多国语言“无缝”切换,招揽顾客。哈萨克斯坦的巧克力、木雕,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中国以及中亚、欧洲各国的近万种特色商品琳琅满目,来到这里的游客,每人每天都可以享受8000元人民币的免税购物额。
如果逛累了,还可以在合作中心享受不同国家的风味美食。来自新疆的海纳尔在合作中心开了一家特色餐厅,餐厅里的两位厨师分别来自中国和哈萨克斯坦。
“胡尔达克”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炒肉”,是哈萨克族牧民招待客人的传统食物,口味浓郁,营养丰富,而马肉、马肠则是哈萨克斯坦人家餐桌上的常见菜肴。让食客品尝到中哈两国地道美食,是海纳尔开店的初衷。
霍尔金美食餐厅老板海纳尔:我开这个餐厅,两个国家的厨师带过来,让客人尝一下我们中国的特色,哈方的特色,我们继续努力,继续干。
走出合作中心,还可以登上位于中亚风情街的西域明珠观光塔,108米的塔高,可以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景色尽收眼底,一眼望两国。
夜色渐浓,这个百年口岸的步行街也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灯火辉煌的街道,弥漫着特色小吃的香气。逛夜市、赏夜景、享美食,繁荣的夜生活点亮了霍尔果斯的“夜经济”,也为城市文旅消费注入了新的活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白玛央金 李文杰 王莉 苗毅萌)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