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观察:网络时代如何守护“少年的你”?

发布时间:2025-01-11 00:52:42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网 杭州12月4日电 (郭其钰)当前未成年人被称作“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从出生起就与网络紧密相连。截至今年6月,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当互联网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成长空间的同时,如何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来自浙江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部门的法治副校长纷纷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开展法治宣讲,用法治力量保护未成年人健康触网,增进未成年人对宪法法律的尊崇和信仰。

法治副校长为学生开讲普法课程。拱墅检察 供图

  守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法治副校长是“织网者”。

  织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网,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就是要织密“法律之网”。

  不久前,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发布会没有在法院举行,而是在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学校“开讲”,其作为“网络观”法治宣教课堂的一部分,近距离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健康上网的教育引导。

  “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是否有效?未成年人在网络直播平台充值打赏的责任谁来负?未成年人在网上的肖像权如何保护?”在“网络观”法治宣教课堂上,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一庭庭长、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学校法治副校长肖芄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案例。

  今年8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制定了《关于高标准打造新时代互联网法院行动计划》,将促进网络文明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作为深化互联网法院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通过举办青少年‘网络观’课堂活动,创办青少年‘网络观’课堂品牌,用小案例阐释大道理,为未成年人提供坚实的网络法治保障。”杭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朱敏明解释说。

  守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法治副校长是“育苗者”。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多方主体在不同领域群策群力、协同共治,其中家庭、学校是第一道关口。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使用电话手表通过‘碰一碰’功能添加过陌生人?有没有在电话手表中晒过定位?”在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该校法治副校长、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朱兰兰结合案例讲述“手腕上”的网络安全。

  当前,各类电子产品普及使青少年“触网”时间提前,儿童智能手表等成为未成年人使用较多的上网产品。在朱兰兰看来,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越来越多,随之涉及的青少年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

  “我们除了通过办案规范生产企业外,结合案例让更多孩子树立防范、辨别意识,更合理安全地使用儿童智能手表也是必要之举。”朱兰兰在现场提醒,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要乱扫,手表不能借给陌生人,以防电话卡被骗走、掉包或者泄露隐私。

  在长江实验小学教师李晶看来,相比于传统的法治课,生动的案例让孩子们听完会更有启发和触动,法治副校长讲了详细的过程、手段、表现方式,为青少年辨别类似骗局提前打好“预防针”。

  守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法治副校长是“引领者”。

  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法治副校长不仅是一个职务,更是一项制度。

  2020年,宁波慈溪市公安局长河派出所责任区民警胡荣校多了一重身份——被辖区内4所学校聘为法治副校长。在很多人眼里法治副校长只是民警的一个“副业”,作用发挥仅在学校普法课堂上,但胡荣校却把这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随着‘触网’未成年人越来越多,互联网却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利用公安资源优势,将履职地点由校内向校外拓展,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式、体验式、案例式的网络法治实践活动,‘零距离’感受法律的威严与温情。”胡荣校介绍。

  为了让学生和家长能随时随地走进法治课堂,胡荣校和同事们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手段引入互动游戏、情景剧、有奖问答等新型普法方式,寓教于乐,以乐促学。

  从一开始没有课程可参考,到现在“点单式”按需挑选,法治副校长们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和案例,将书本上的“法”、生活中的“法”,转变成未成年人学、懂、会的法律意识,让法治精神真正抵达孩子内心。(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