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发布时间:2025-01-10 20:37:52 来源: sp20250110

  作者:代玉启(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时,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征程上,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要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必须准确把握“枫桥经验”的精髓要义,传承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工作方法,打好基层治理的“组合拳”。

  1.“枫桥经验”的时代传承

  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格局闻名的“枫桥经验”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转化发展,展现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作为当时浙江省的试点,位于绍兴诸暨的枫桥镇干部群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开展说理斗争,取得显著成效。“枫桥经验”诞生时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不把矛盾和尖锐问题上交。扩展到基层社会管理中,就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就地解决当地发生的各种矛盾、化解纠纷,最大限度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枫桥经验”始终坚持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创新群防群治,创造性地开展“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矛盾纠纷“四前”工作法,就地消化大量纠纷矛盾和一般治安问题,实现了“矛盾少、治安好、发展快、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成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典范。

  进入新世纪,浙江处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新老问题交织叠加,矛盾纠纷增多,“枫桥经验”再次发挥出独特优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着眼于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样是政绩”,“要‘平安’,不要‘平庸’”,“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等重要论述。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浙江省委提出要根据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把学习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抓手。枫桥镇在浙江省率先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全国第一个综治工作中心,“枫桥经验”进一步向社会管理纵深推进,探索、创新、实践了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形成了“党政动手、依靠群众、源头预防、依法治理、减少矛盾、促进和谐”的工作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为“枫桥经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枫桥经验”从乡村拓展到社区、网络等新空间,从社会治安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新领域,特色鲜明,应用广泛。近年来,新时代“枫桥经验”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

  2.“枫桥经验”的价值意蕴

  纵观“枫桥经验”从诞生到演进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却始终彰显着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独特价值意蕴。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枫桥经验”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有效彰显。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是“枫桥经验”的本质所在。“枫桥经验”从诞生之日起,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发动群众,创造“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经验,到依靠群众、预防调解、就地消化大量纠纷矛盾和一般治安问题,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经验,再到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形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真正做到察民情、集民智、聚民心,真正做到群众敢于自治、善于自治,政府相信自治、支持自治,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让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者和首要受益人。

  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枫桥经验”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治理具体实际展开的实践探索,完成了从实践经验向理论范式的有效转型。马克思恩格斯在构想共产主义社会时指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按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将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这些观点都蕴含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结合我国实际,要求学习借鉴枫桥镇“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随着时代发展与我国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开始出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指示、批示,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准群众诉求,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和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充分表明了以“枫桥经验”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具有独特优势,为“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枫桥经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经验方法。“枫桥经验”的目标、方法始终围绕社会发展和矛盾解决而展开,彰显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展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阔前景。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需要国家治理尤其是作为微观基础的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更新理念和方法。“枫桥经验”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激活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坚持创新纠纷调解法治化,让广大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约束;坚持将国家宏观政策与区域社会实际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营造德治文化;坚持数字化创新载体运用,实现治理空间由线下延伸至线上,创新数字治理新技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助于为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提供参照和启迪,推进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向中国治理的“全景”转化,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

  3.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建设平安中国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枫桥经验”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60年来,“枫桥经验”从枫桥出发,不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体现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枫桥式工作法”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只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相结合。党的领导是“枫桥经验”的政治灵魂,反映了“枫桥经验”的本质特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精髓,贯穿于“枫桥经验”各个历史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实践经验,“枫桥经验”成功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自1963年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以后,“枫桥经验”成为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并不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经验。只有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才能真正把“枫桥经验”坚持好,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好。只有深入挖掘群众当中蕴藏的社会治理智慧,及时将群众工作的创新举措提炼升华,才能使工作中的经验和成效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激发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坚持人民至上,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至上是“枫桥经验”的核心理念,实现人民利益是“枫桥经验”的根本价值导向。“枫桥经验”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发挥“枫桥经验”的优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就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认识群众的真实需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及早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问题的滋生和恶化,有效预防和化解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真正把社会治理经验转化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伟大实践。

  坚持系统思维,完善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新时代“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统筹发展、治本抓源,牢牢抓住基层基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枫桥经验”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多元参与、多元治理的综合机制,将社会治理中的各个方面纳入考虑,并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切实解决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要促进多方参与,不断创新机制,鼓励包括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等在内的更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建立协商、合作和共治的机制,探索完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等渠道,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更多创新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5日 06版) 【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