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中的“海丝”文化回响

发布时间:2024-12-05 17:55:56 来源: sp20241205

  清代瓷胎画珐琅福寿连绵双耳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海上航道的开辟,让世界文明互联互通,共同绘就文化交融的多彩画卷。随着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的举办,以及为迎接第二十个中国航海日相关活动的开展等,文化交融的回响更加悠长。作为历史与文化载体的文物,折射着文明交流互鉴时碰撞出的璀璨光亮。

  文明交流互鉴的活力,体现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古代,大量中国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运往西方,“中国风”影响世界。其中,丝绸和瓷器最具代表性。色泽亮丽、薄如蝉翼的中国丝绸一经行销海外便受到追捧,在西方古典油画中常能看到中国丝绸的身影。而瓷器进入欧洲后,使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时尚。比如法国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所藏的龙泉窑青釉瓶、青釉香水瓶等,在瓶底、瓶口或瓶身等处以金色装饰,生动体现着当时法国对中国工艺品的“法式改造”。这些文化烙印,记录着“中国风”在海外的盛行,留下令人寻味的历史片段。

  文明交流互鉴的活力,也体现为艺术互融丰富审美观念。文化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元素和审美情趣融入艺术创造,让器物形制和装饰不断丰富。像外销瓷中出现了很多“来样加工”“私人订制”,也有一部分为适应海外审美而制作的产品。正在扬州博物馆展出的“广州定制——广州博物馆藏清代中国外销纹章瓷展”,汇聚110件(套)纹章瓷,向观众展示丰富多彩的纹章瓷装饰艺术。这些作品,将欧洲城市、团体等特殊标志烧制在瓷器上,使其既具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细腻之美,又散发出欧洲浪漫典雅的装饰风格之美。在“黑石号”沉船上,众多瓷器装饰有褐色、绿色等彩绘西亚风格纹样。其他文物上,也常见中外不同审美观念碰撞的火花痕迹。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缂丝人物图挂毯”,主体装饰为中国传统题材,花边却采用了西洋式,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通过清宫档案以及欧美博物馆中的现存实物等,基本可以还原这种中西融合的艺术作品产生的详细过程,展示出中外艺术交流中某些不同的面向。

  文明交流互鉴的活力,更体现为文化互融促生新的艺术样式。比如,瓷器和丝绸所表达的文化意境、艺术情趣,对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洛可可风格大量运用曲线和自然形态,色彩以象牙白、金色为主,清新雅致、精巧优美,开创了与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完全不同的艺术之风。风靡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珐琅彩”即瓷胎画珐琅,也是东西艺术互融的结晶。康熙朝时,画珐琅工艺由西方经海路传入,在中外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部分工匠逐渐能够熟练掌握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并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最终研制成“珐琅彩”。从最初的浓厚庄重到后来的清淡素雅以及之后的雍容华贵,珐琅彩料与瓷韵相融相生,集中西风韵于一体,开辟新的审美意境。文明交流互鉴是多维的,从技术到艺术,中外文化如何实现融合创新,是我们研究文明交流互鉴时应认真思考的课题。

  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这些工艺不仅见证着中外交流的历史,也生动诠释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意义,彰显航海带来的深远影响。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深入研究工艺所承载的文明交流互鉴历程,为共同书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夯实文化根基。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7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