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0:10:28 来源: sp20250110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付丽丽 张 蕴
海鸥低翔、海浪翻涌,夏日的大连,万物竞茂。
百年造船厂再启航、高端工业母机突破“卡脖子”技术、光伏装备全球领先……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访辽宁,所到之处,像海浪一样涌动的是创新的热潮,一批“硬核”技术成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夯实科技创新“底座”
远处青山叠翠、云雾缭绕,站在面积足有3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一片平地上,记者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脚下14米深处,竟然是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德数控”)的工厂。
科德数控主要生产高端五轴数控机床,对零部件加工和装配的精度要求严苛。为避免热胀冷缩引起形变,厂房温度需要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全年上下浮动不超过1摄氏度。“工厂建在地下,夏天无需制冷,冬天不用采暖,能源消耗仅需普通地上厂房的二十分之一。”该公司总经理陈虎说。
机床,被称作工业母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高端数控机床就是打造工业界的‘金刚钻’。”陈虎说。
长期以来,我国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大量依赖进口,为摆脱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科德数控从零起步,参与建立了国内同行业唯一的“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着手自主研发“中国制造”的五轴数控机床。
通过近20年的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如今,企业高端五轴机床及其高档数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实现完全自主可控,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具备五轴数控机床和五轴数控系统双研发体系的“硬科技”上市公司。
陈虎说,目前科德数控整台机器的自主化率达到了85%,企业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辽宁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的缩影。
“辽宁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驱动。”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杨辉说,当前,辽宁创新生态持续改善,创新动能更加强劲,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正在转化为推动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重大成果竞相奔涌
走进中国船舶大连造船厂(以下简称“大连造船”),映入眼帘的是辽阔海面上一红一蓝两艘巨型船舶。
“蓝色的是5月27日刚出船坞的17.5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它实现了多项创新。”大连造船LNG运行部负责人毛海波说。
大型LNG运输船与航空母舰、豪华邮轮一起,被并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其设计与建造是一个国家船舶工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毛海波介绍,该船由大连造船自主研发设计,是大连造船史上承建的首艘LNG运输船,标志着大连造船正式进军大型LNG运输船建造领域,迈出了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建造过程中,大连造船运用新工艺工法,突破了绝缘板安装、安装精度控制、粘连精度控制、LNG货物围护系统焊接等关键建造技术。
“国和一号”屏蔽电机主泵、“太行110”重型燃机、全球最大级别穿梭油船……在科技创新引领下,一大批国之重器在辽宁问世。
“要将沈鼓打造成为重大技术装备科技创新策源地。”沈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戴继双说。2000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专有技术,600项关键核心技术,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放眼全球能源化工核心动设备行业,沈鼓集团已处于世界同行业第一梯队。
在大连长兴岛,30年来,恒力集团在全国5个省、建成了九大产业园区,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全产业链发展,开创了多个第一。恒力石化PTA年产能1700万吨,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PTA生产基地;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在全球首次应用全加氢工艺,开辟了分子炼油先河,将原油利用率提高5%。
“深厚的工业‘家底’、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是辽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和机遇所在。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要持续走好创新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辽宁振兴的这场硬仗一定能够打好打赢。”随行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卢阳旭说。
(责编:罗知之、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