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观察: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布时间:2025-01-10 21:58:17 来源: sp20250110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

刘同舫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美好前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让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深刻认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自身的文化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需要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强调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强调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致力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分领域目标任务,凸显了文化强国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文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的建设相辅相成、紧密相关,比如,对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来说,文化发挥重要支点作用;对于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来说,文化是重要因素;对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来说,文化提供重要力量支撑;等等。从文化的这些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唯有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充分发挥文化在价值塑造、凝心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不断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深入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决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谱写文化建设新篇章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通过巩固文化主体性来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需要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发扬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主动精神,坚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正确方法论。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建立健全有助于深化“两个结合”的体制机制,破除一切制约“两个结合”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结合”营造的广阔文化空间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奋力谱写文化建设新篇章。

涵养改革创新精神、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文化作为一种凝聚人类智慧、经验和创造的社会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客观社会现实的发展趋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精心规划、科学设计和扎实落实,而且要积极发挥文化作用,不断涵养人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大力营造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和崇尚改革的社会风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昭示:唯改革者进,唯奋进者先。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应对文化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文化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与市场的关联日益紧密,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文化与市场接轨,才能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但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而且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催生了新兴文化业态和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拓展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空间。

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落到实处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领域平稳有序推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落到实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

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要统筹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依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根据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加强前瞻性布局和规划,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当前,推动文化繁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物质财富越是富足,人民就越期待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和生产更多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的作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部署落实落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及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文明交流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建设,深入实施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观察者说)

欧阳雪梅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文化领域目标任务,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新时代,《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文件出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鲜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一批充满中国风、时代感的优秀文化作品得到大众的喜爱;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征程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就要以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能想当然、拍脑袋就决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为此,要及时准确跟踪掌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要建立对基层文化需求常态化跟踪、研判、响应等工作机制,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供直接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智慧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云等平台,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优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

优化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关键所在。文艺作品是文化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优化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尊重文艺人才,尊重文艺创造,形成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活跃的文化环境,形成文艺精品和文化环境相互生成的生动情景。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持续提升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推动各类文化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比如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积极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比如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艺术、数字创意等。同时,要高标准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基础制度,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文化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提升文化市场服务质量,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

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文化和旅游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让“诗”和“远方”更为相得益彰、浑然一体,需要进一步健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交通、应急救援等服务。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制度设计,促进理念、机制、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做到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不断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发挥好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作用,健全大遗址保护利用共建共享机制,创新展览展陈形式,生动鲜活讲好文物故事,开发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进入数智时代,人民的数字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需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要超前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领域,推动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构建保障数字文化良性发展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比如,在制度层面,要完善数字文化产品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伦理准则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文化数字化技术标准体系;在治理层面,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执法,并强化部门协同治理能力,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权限,保障数字文化良性发展。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

真正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黄学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领域的改革目标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把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到更高水平。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随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水涨船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国际社会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文化启示。同时,中国快速发展也让个别国家坐立不安,他们固守冷战思维,大搞单边独霸、阵营对抗,凭借信息优势和舆论霸权丑化我国形象,宣扬文化竞争并挑起文明冲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真正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通过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解决人类问题有重要价值。我们要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好,完善话语表达、创新传播方式,在此基础上向世界精准译介、阐释,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新时代,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创新成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要向世界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推动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走出去。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当前,国际话语权成为大国博弈焦点,我国话语权与综合实力、国际地位不相匹配的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以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重要支撑。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强化国际传播学理支撑。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时,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推进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更加注重从文化角度推进国际传播,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

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文化贸易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要突出思想内核和文化内涵,推动主题出版物出口,扩大文学艺术、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出版物和学术期刊、教材、少儿读物、学术数据库产品出口,提高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文化贸易中的份额。鼓励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稳步提高境外文化领域投资合作规模和质量,推进中国文化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推动文化装备制造走出去,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设立海外文化贸易促进平台。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发挥国内大市场和丰富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发展数字艺术、云展览和沉浸体验等新型业态,大力提升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游戏、数字电影、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线上演播、电子竞技等领域出口竞争优势。

(作者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7日 第 09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