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发布时间:2025-01-03 20:31:16 来源: sp20250103

   中新网 昆明2月16日电 题: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记者 缪超

  “我们新一代佤族歌手,不忘血脉里的传统,挖掘更多民族元素,正与现代音乐碰撞。”南征北战NZBZ组合佤族成员尼成近日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今年春节大年初一,尼成与茶佤米莱等小歌手,携手西盟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参演“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2024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带来歌曲《巴绕》《通撒美》,展现出古老佤族文化的现代性。

图为尼成参演2024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晚会主办方 供图

  尼成的家乡在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的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20世纪60年代,《阿佤人民唱新歌》正是在西盟创作,传唱大江南北,也让生活在西南边陲古老、纯朴、热情、奔放的佤族人走进全国视野。当时,佤族的社会形态,刚由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也被称为“直过民族”。

  “西盟也被叫做‘人类的童年’,留有原始社会的一些影子。”1989年出生的尼成回忆小时候,那时“以物易物”在西盟很常见,看电影的票就是用大米或玉米换的。

  后来随着电影和录音机进入西盟,尼成喜欢上了流行和摇滚音乐。读大学时,尼成从昆明去到北京北漂,然后加入南征北战NZBZ组合,三人合力走上多元化流行音乐之路,成为国内知名人气唱作组合。

  组合成名后,皮肤黝黑的尼成常被外界误认为是非洲人。他多次解释,自己是云南佤族,佤族以黑为美。正是这样的误解,让他开始不断回望自己的民族,“以前喜欢流行和摇滚音乐,没注意到本民族音乐。其实,佤族天生自带节奏感,就连喝酒都得有节奏。”

  近年来,尼成大量吸收佤族音乐精髓,再融合新流行和世界音乐开展创作,才有了展现古老佤族文化现代性的《巴绕》《通撒美》等歌曲。他冀望通过音乐,让更多人走进佤族,认识佤族。

图为茶艾南(左五)参演2024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晚会主办方 供图

  2024年云南省春节文艺晚会,另外一位佤族音乐人茶艾南带来在沧源县田间地头广为传唱的《薅秧歌》。这首歌经过茶艾南重新编辑制作,将佤族传统乐器和吉他、合成器结合,让传统民族音乐焕然一新。

  1988年出生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音乐世家的茶艾南,就像是在“音乐葫芦”中长大——其父茶红明是当地著名民间歌舞表演艺术家,创作了《司岗里之恋》《阿佤人民幸福歌》《草屋恋》《哥妹情深》《谷魂归来》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作品。

  “受家人影响,我从小就接触很多民族乐器和舞蹈。”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滋养了茶艾南的艺术梦想。他先是去到昆明学习舞蹈专业,后又挥别家乡,走上音乐创作之路。

  “佤族音乐不像现代音乐有很丰富的旋律,它只有简单的拉哆来咪几个音阶,保留了那种最原始的旋律,但唱出人们想要表达的所有内容。”茶艾南说,小时候,他觉得父亲唱的歌有点土。但在接触众多音乐种类后,他反而明白了“简单的力量”。

  2013年,茶艾南创作耿马傣族《马鹿舞》音乐,获2013年云南歌舞乐大赛金奖;2015年,其为电影《北京卡门》作曲,影片获美国休斯敦电影节白金奖。

  近年来,茶艾南回到云南,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和耿马民族歌舞团团长王峰等一批热爱民族艺术的青年,开启多民族歌舞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之旅。

  他们从走访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整理挖掘马鹿舞、蝴蝶舞、孔雀舞等传统技艺开始,不断创新编曲、提炼舞步,创作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傣族舞曲《南西米》、泼水舞曲《UP耿马》《来玩西双版纳》等一批作品,在互联网上获得数以亿计的播放量。

  以《UP耿马》为例,这支泼水舞曲已是茶艾南创作的第五首傣族舞曲,融合傣族象脚鼓、傣族古调、嘻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经过创新编排,成了网络神曲。

  “刚开始,我们也遇到不少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多民族音乐加入嘻哈文化破坏了传统。但事实上,民族音乐是古老的更是时尚的。”茶艾南认为,“音乐是发展的,民族之间本无界限。只要你愿意去打破固有思维,就可以很好地融合创新。”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新一代佤族音乐人成长起来,尝试多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不断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