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3:21:25 来源: sp20241206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 陈 曦 华 凌 陈汝健
编者按 十年春华秋实。京津冀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深化重点领域合作,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本报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特别报道”,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展示十年协同发展成效。
“在北京研发团队和天津工厂的共同努力下,今年芯片原子钟的所有生产集成工序都将采用全自动贴片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一致性,年产能可从1万台提高到3万台。”天津华信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泰”)董事长梁小芃对于2024年企业的发展信心满满。
依托北京总部技术基础和研发优势,去年7月,国内首条芯片原子钟生产线在天津滨海高新区落成投产。作为时间频率技术领域的核心基础器件,芯片原子钟的投产,不仅带动了天津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也为航空航天、通信、海底勘探、物联网等领域的产业赋能。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像华信泰这样“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企业灿若繁星,并逐步形成模式。三地科技部门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天津先进制造优势、河北环京地缘优势,深入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在京津冀区域不断落地开花,带动产业活力竞相迸发。
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河北衡水北方工业园区的中裕铁信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裕铁信”)装配车间,看到两条大吨位装配线正在为雄商高铁赶制27000kN摩擦摆减隔震支座,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桥梁支座等待着发往施工现场。
这一刻,高双全盼了7年。
作为中裕铁信的总工程师,高双全带领团队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在河北的科研项目。历经5年科研攻关,2年试制和工艺试验,双方联合研制出桥梁支座使用的摩擦材料,填补了我国高裂度地区桥梁支座大摩擦系数等方面关键技术的空白。
“刚研制成功就用在支持雄安建设上,非常荣幸。”高双全说。
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能够“无缝衔接”转化,得益于省级研发平台。
“我们牵头成立研究院,以项目转化为牵引,人才、技术、资金、仪器等为保障,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了关键共性技术快速突破及产业化。”河北省交通工程配套产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金家康道出了协同创新的优势。
十年来,京津冀携手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并设立天津、通州、燕郊等分中心,加快创新成果孵化转化。
根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显示,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而且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
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表示,下一步,三省市将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同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生态,增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功能,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创新为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从13个增加至81个,企业服务的智慧化农业种植生产基地达到40多个,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营收从200万元增至5000万元……这是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芯”)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5年来交出的成绩单。
“应用我们研发的一整套AIPA(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不仅可以科学指导农作物种植,还能为农户与采购方搭建起对接平台,使农作物种植生产实现‘管好’‘种好’‘卖好’。”科芯董事长胡建龙透露,目前科芯产业园正在与河北洽谈,为这个农业大省的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最强劲的引擎。对此,河北雄安万朋达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东年感触颇深,他认为,“雄安的创新生态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高东年所在的企业,是一家提供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2019年,该企业在雄安新区成立,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
“新区培育的全新的‘空天信息+’产业业态,为我们带来很多想象空间。”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 高东年信心十足。
据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优质企业加快涌现,三地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50家,分别占到全国的8%和12%以上。
对于未来,天津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洪源表示,三省市将继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动雄安、保定、滨海、宝坻中关村共建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和关键环节有效落地。支持中关村产业联盟、协会组建专业领域对接平台,促进技术协作和产业协同发展。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