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手写神器热卖,“手写癖”真有必要还是形式主义?

发布时间:2025-01-01 12:36:12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北京3月25日电(张钰惠)热销3万+,一款“仿手写神器”在电商平台火了。机器人提起笔摆动“双臂”,一起一落之间,纸上就出现了几行像真人写出来的字。 中新网 采访发现,手写机器人已经成为一些苦于手写材料的“打工人”的办公神器。

  受访专家表示,要求各类材料全部都手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这无助于解决考核监督期望解决的问题,甚至适得其反。

  手写机器人成体制内办公神器

  在手写机器人商家提供的教程视频里,使用者在电脑或手机上设置好文字内容、纸张格式以及字体,机器人便可以夹起笔在纸上书写,速度约为每分钟150-200字。字体库里有上千种字体,除此之外,使用者还可以在系统中录入自己的字迹,机器人就可以模仿使用者的字迹生成一篇篇“手写”文稿。

  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许多教师分享手写机器人的用法,以及如何让机器人写出的字更逼真,有的用不同字体混着写,还有的不断向系统“喂”自己的字迹,以追求仿真感。

  中学教师刘珊对使用手写机器人就颇有体会。在她的日常工作中,会议记录、教学教案等材料动辄五六千字一篇,备课和上课已经占据了她的工作时间,再花时间手抄材料让她感到疲惫。

  学校规定特定材料必须手写,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刘珊思虑之下购买了一台手写机器人,之前手抄一篇材料要花费一两天时间,现在机器人一会儿就写完了。在她看来,机器人写出来的字乍一看不明显,但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笔画不连贯,好在“材料以公斤计,检查时没被看出来”。

  但也有教师被检查出来。一中学教师告诉 中新网 ,在学校教务处的一次检查中,她就被看出使用机器人抄写材料。机器人模仿的字迹和自己批改作业的字迹有差距,但“关键在于检查力度”。

  基层工作者呼吁“解放双手”

  面对每周一篇20页的会议记录和日常的学习笔记,基层工作者王宁和身边很多同事已经离不开她购买的手写机器人。

  “单位领导能看出来,但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他们也是反对手写的。”她同样认为,大部分材料都没有手写的意义。

  中学教师贺娴则谈到,是否手写不应一概而论之,要看具体情况。在她的日常工作中,除了听课本、备课本、会议记录、教学心得等,青年教师要额外手写听课观摩本。她认为,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教研工作必须亲力亲为,听课笔记应该手写,备课及其他琐碎的工作材料可以按个人喜好选择手写或电子形式。同时,教师群体年龄跨度大,也要考虑老教师的电子设备操作能力。

  “拿教学心得来说,虽然写不是我写的,但内容和构思是我自己的,这就够了。”

  信息化时代,贺娴希望部分材料能化繁为简,以电子稿形式存档。在她看来,需要记录大量资料的时候,电子材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人力书写望尘莫及的。

  手写请“人”代劳,背后是形式主义弊病

  “要求各类材料全部都手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向 中新网 表示。

  他指出,之所以一些部门如此要求,是因为基层治理底气不足、本领欠缺,他们担心如果不要求手写,可能会造成抄袭或敷衍。然而,手写也可以请“人”代劳,一些机器也能模拟手写。因此,要求手写无助于解决考核监督期望解决的问题,甚至适得其反。

  他还谈到,过多材料要求手写,除了加剧基层负担,不利于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还使材料量增加,既增加审查、存储、调阅等方面的困难,也会使其难以复用。

  “实现无纸化和电子化,有助于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也有助于减轻基层负担,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马亮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每个教师的习惯和工作量不同,各个地区、各个学科的教师也不尽相同,没有必要给教师划分哪些材料应手写,哪些不需要手写,应由教师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来决定。

  “把决定权交给教师,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自主,我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育效能的基本方式。”储朝晖说。(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