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5:27:43 来源: sp20250105
“呜——”一列墨绿色车身的列车长鸣呼啸而过,从拉萨经唐古拉山口,越过茫茫戈壁,穿过中原大地和江南水乡,最终停靠在了上海站。一群藏族少年从车上鱼贯而下,好奇地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看,在那里!”顺着其中一位小伙子手指的方向,“热烈欢迎新一届复旦附中民族班学子抵沪”的横幅映入眼帘。复旦附中民族教育工作办公室的老师们早已等待在那里。像驶向梦想的航船,复旦附中将带领他们抵达未来。
20年深耕民族教育,守护“格桑花”茁壮成长
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内地民族班开设以来,每一位学子的青春故事都有这样一个美好开端。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民族班师生,见证了青藏铁路开通,天堑变通途,也目睹了新时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变。
2002年起,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部署,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开始承担西藏民族班学生的培养任务,近年来每年负责高中3个年级近130名西藏学生的教育,至今累计培养了19届、近600名毕业生。
“这些孩子正如一颗颗‘格桑花’的种子,学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郭娟说。
为更好地满足西藏民族班学生的教育管理需求,围绕藏族学生进行完整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工作,附中于2014年成立民族教育工作办公室,负责联系、统筹、协调、安排西藏民族班学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张之银担任第一任主任。
结合附中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民族教育办公室团队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认真研究藏族学生民族文化、认知规律、生活习性等方面特点,构建了完备的家校共同体和育人体系。
如何激发西藏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熟悉的经验中掌握化学知识?在附中化学特级教师曾德琨的民族班化学课上,有学生团队提出干燥牛粪在冬天作为一种环保能源的想法,并以此延申,关注到西藏作为高原地区有着丰富的日照资源,最终将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探索。
“你会发现,在化学实验上,这些孩子们有着更强烈的热情,有时可能还展现出更突出的动手能力。当他们发现自己家乡的事物也能转变成书本上的知识,就更有学习的热情了!”曾德琨说。
经过多方调研和研讨,团队在各学科为藏族学生单独设计教学方案,同时组建专门的民族班语文、数学和英语备课组,三个年级定期集体备课,根据学生学情定制课程计划,在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与基本课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合理设计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养成乐学善学的学习品质。
“这些年来,我们对民族班学生的培养经历了由摸索到成熟的过程,从最初以平行班学生教学为参考,逐渐实现了向个性化的、度身定做的教研的转变。”讲起附中民族学生完备的培养工作,张之银充满骄傲与自信。
家校连心,共同呵护“格桑花”在沪上成长
学习之外,民族教育办公室对孩子们的生活也有着事无巨细的关心。
从没有离开过高山的懵懂少年,常有对阿爸阿妈的思念,学校不仅是他们求学的地方,更是另一个“家”,从校服的购置、床上用品的选用、换季衣物的清洗,到饮食保障、生病护理、理发等,民族教育办公室都为他们一手操办。
“24365”是团队老师们的共同“密码”,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随时待命。无论面对什么情况,他们始终秉持着爱、严、细的原则,参与每一位民族班学生的成长。
周丽君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周妈妈”。她不仅会在周末时回学校和学生聊天谈心,也会在学生有需要时把学生带到公园散心或带回家照顾。
2022届学生丹央初到附中时水土不服,经常头痛、呕吐,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一度产生要回拉萨读书的想法。生活指导老师何国华和曲珍辗转多个医院带她就医,夏浔为丹央设计了系统的运动康复方案,班主任王岚给她进行一对一辅导,把落下的学业补上来。
在老师们的呵护下,丹央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好,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在学校的一次中秋晚会中,她以一首钢琴独奏《童年的回忆》表达对老师们的感谢。2022年11月,彼时就读大一的她回到附中母校,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分享给学弟学妹们。
无微不至的关爱,会带来不一样的幸福感。“每年教师节或毕业典礼上,我真是被幸福包围着,民族班孩子们的情感是我非常珍惜的回馈。”周丽君说。
民族教育办公室不仅在学校为学生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还在家校互通上不断付出努力。针对民族班教育工作实际,他们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成长需求、升学目标、生涯规划、家长困惑等,开设“民族班家长学校微课堂”,走进西藏进行家访。
2017年,朱旻峰第一次担任民族班班主任,在暑假他便带队和老师们前往西藏进行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朱旻峰不仅真正感受到了民族班学生求学之路的不容易,还深深体会到家长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一开始我觉得可能只是普通的家访交流。可是当我真正踏入学生的家中,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对老师的尊重、对学校的感激,让我觉得一定要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一看,更深入、更关心地去体会他们的家庭情况。”
2019年和2021年,朱旻峰又两度前往西藏家访,一共对99个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脚步遍及西藏各个市区。家访期间,朱旻峰大部分时候清晨五六点就出发,到深夜十一二点才回到宾馆,途中常要忍受高原反应和应对如冰雹等突发的天气状况。对他来说,这都是“应该且必须做的事”。
家访的经历让朱旻峰的教学有了改变。“了解到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后,我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耐心,我越来越愿意去注意到孩子们学习的困难,想办法和他们一起解决”。而学生也更加信任朱旻峰,遇到困难会立刻想到他,他们相信“朱老师一定会帮我解决问题的!”
育人实效突出,美丽“格桑花”在雪域高原绽放
有趣的藏语藏音在交谈中跃动,酥油茶、糌粑和风干牛肉等多种美食可以尽情享用,参与者可以试着编个藏式发辫、穿上藏族服饰、体验传统的藏族游戏,也可以观赏藏族文化展、加入藏韵文化讲堂……这就是“藏韵节”,每年广受附中师生欢迎的民族主题活动。
于师生而言,藏韵节是了解藏族风情、体验藏族文化的窗口,对民族班师生来说,这个节日则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来自西藏的孩子们会发现,大家格外喜欢自己的家乡、藏族的文化事物,因此非常乐意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也更加愿意为此很精心地筹备节日的用品。”在民族教育办公室主任荆林晓看来,学生在附中获得“归属感”和“影响他人的力量”的同时,也会更深入地融入学校,并建立更强大的自信心。
理想信念的塑造,激励着学子们在学成以后回报社会、反哺家乡。
“2002年,我有幸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开始我的高中生涯。复附的三年,从人文环境、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对我三观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就职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高原医学研究所的首届民族班学子单增卓嘎至今难忘这段求学经历。
像单增卓嘎那样反哺家乡的民族班学子还有很多。2005届毕业生索朗德吉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作为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参加西藏当地科学考察、高原农业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报道工作;次仁玉珍考入复旦大学,后回到拉萨农业厅,为西藏三农事业贡献力量……至今,这些附中民族班毕业生在水利、电力、建筑业、交通、仓储信息、科学研究、环境公共设施、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20多年来,附中95%以上的校友在完成学业深造后都选择了回到西藏就业,成为建设西藏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未来,附中将继续努力,为培养新时代优秀的西藏建设者做出更大的贡献!”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坚骄傲地说。(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 徐驭尧 通讯员:赵帅智)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