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8:15:11 来源: sp20250101
默达
又是一年“双十一”,又是一茬“最低价”,价格折扣却总有猫腻。
今年“双十一”的电商角逐已然打响,而各家平台的造势还要更早——早在上个月中旬,淘宝天猫就在发布会上表示将以“全网最低价”为核心,变之前的红包让利为价格大战;而网传京东采销人员和头部主播、品牌供应商之间关于“全网最低价”的摩擦更是涉及法律纠纷,无疑为这场角逐增添了火药味。
对于消费者而言,追求质优价廉,货比三家,天经地义;对于商家而言,通过降价让利、薄利多销甚至“赔本赚吆喝”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实现更为长远的商业目的,也十分常见。就举“双十一”为例,作为一个“人造”的消费节,从一开始主打的就是便宜实惠、集中冲量,商家平台齐上阵,用各种折扣吸引消费者,最终形成了品牌效应。而今“双十一”已走过15个年头,经历过平台之间的扩张期和磨合期,尝试过抢券、打卡、红包膨胀、瓜分现金,也曾穷尽手段引流造势,效果反而不甚理想。如今商家选择抛弃繁琐的流程,重回“低价”之争,未尝不是多数消费者希望看到的“返璞归真”。
然而各家纷纷喊出“全网最低价”的口号,却有消费者不买账,原因何在?多是对商家的字眼游戏和“千层套路”有所“免疫”。“先涨价后折扣”没有诚意,预售和尾款制度令人焦虑,而今滥用支配地位和定价权来人为制造“全网最低价”,更是让不少消费者失望,于是干脆选择“不看不买”。加之近日来多名头部主播的佣金分成比例被曝光,成本为几元十几元的东西,被通过协议定价,层层抽成的方式哄抬至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为了“全网最低价”的噱头操纵竞争对手的定价。“最低价”不低,到头来却是消费者吃了亏。
“全网最低价”不是靠做广告、喊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靠人为规定、协议履约的,而应是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各方博弈产生的,是动态调整的结果。以“全网最低价”作为噱头欺骗消费者,或是借由“底价协议”打压竞争对手,不仅违反广告法关于绝对用语的规定,更可能面临“二选一”等涉及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风险。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确指出,经营者应明示折扣,不得误导消费者,不得扰乱市场正常秩序。并在征求意见稿中拟新增“相对依赖地位条款”,对平台、头部主播滥用定价权开展“保护价”“二选一”等做法做出更为明确的限制。期待相关法规能够与时俱进,对电商竞争中的变相垄断行为做出限制和严肃处理。
一桩好的生意,价格、质量、口碑和人气缺一不可,单想靠“最低价”的名头吸引消费者,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更要看到,经历了一次次“电商大战”后,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趋于理性实用,比价工具、攻略评测增多,社会监督呈现出新的形式,留给商家暗箱操作的空间逐渐被压缩。只有让“全网最低价”真正惠及消费者,才可实现长期认可、互利共赢。(南方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