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丝路考古研究深度和广度(学术圆桌)

发布时间:2025-01-05 06:53:07 来源: sp20250105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10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成果丰硕,与共建“一带一路”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深入展开。面向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新发展,需要把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等的研究推向深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不断拓展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深度和广度。

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促进了欧亚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相关区域的发展与繁荣。古丝绸之路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丝绸之路的概念就是西方学者在19世纪提出来的。100多年来,西方学术界对古丝绸之路地理、历史和考古的研究持续不断,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在这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20世纪上半叶,以黄文弼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开始进行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在甘肃、新疆等地区开展了持续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学者的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主要以国内为重点,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仍需进一步拓展。

文明交流是双向的,古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东方和西方文明交往互动的大通道,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能只有西方视角,还必须有东方视角。只有这样,人们对古丝绸之路的认识才是真实全面的。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走出国门,在中亚、西亚、南亚、北亚、非洲等地区开展了古丝绸之路的沙漠绿洲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考古研究工作。10年来,中国在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施33项联合考古工作,取得古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进展和突破,发出了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中国声音。

面向未来,不断拓展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深度和广度,要依托中国古代文献2000多年来对古丝绸之路历史连续不断的记载,认真做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联合考古工作,真正用中国话语阐释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一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我们的古丝绸之路研究要有明确的学术目标,在全面了解已有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锚定古丝绸之路历史及其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学术课题,关注共建“一带一路”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坚持不懈的考古工作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断取得能够填补研究空白、纠正偏见和谬误的重大研究成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二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开展古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需要源源不断培养一大批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工作能力、能够掌握多国语言、能够深入研究和了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历史和现状的专家学者。这支队伍既要能“读万卷书”,全面收集和了解古丝绸之路研究的已有资料和成果;也要能“行万里路”,走出国门,深入了解共建国家的资源与环境、历史与现状,向世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三要加强交流合作。古丝绸之路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拓展丝路考古研究深度和广度,需要同共建国家加强交流合作。比如,在联合考古中坚持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共享,形成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夯实长远合作的基础;对古丝绸之路各条路线的遗产构成和分布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负责任的态度做好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分享我国大遗址考古、大遗址保护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促进和协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做好遗产保护工作。

(作者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0日 13 版)

(责编:李依环、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