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猪肉”的火车,成了原子弹专列

发布时间:2024-12-05 17:41:24 来源: sp20241205

原标题:“挂猪肉”的火车,成了原子弹专列

60年前的一天,在夜色掩护下,载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火车从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221基地悄悄出发,驶向新疆大漠深处。中国即将展开第一次核试验。

按照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这趟“一级专列”沿途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规格的保卫。就连燃烧的每一块煤都是手工挑拣的,以免混入雷管等危险物品。列车也是特别定制的,而车辆厂并不知道其特殊用途。今年86岁的董淑身当时在221基地器材处工作,她仍记得厂家的一个来电。有一天,他们在办公室接到电话,对方问这列火车是运什么的,想要知道载重和货物摆放位置等情况。

董淑身的一位同事回复对方,“其他不要你管,我是挂猪肉的”。

“当时厂家问,就随口这样回答了。”董淑身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忆,虽然说法不严谨,但主要是为了保密。她说,不管是原子弹还是其他核武器,在这里都被称为“产品”。拉“产品”的专列,对货物的摆放、减震、保温等有特殊要求,一般车厢无法胜任。221基地设计图纸并提出需求,请厂家去生产。

董淑身所在的器材处协作科负责“外协”,主要是从外部厂家协调基地所需的各种设备。对这些工厂来说,无一例外,221是一个神秘客户。“只是告诉他们,按我图纸施工、按我图纸设计、按我图纸加工、按我技术要求交货,我们去验收。”董淑身说。

有一次,她去沈阳验收一种机床,有些情况需要告诉基地。出于保密需要,她坐火车来到北京,通过保密电话与青海联系,打完电话后再返回沈阳。

如今,86岁的董淑身仍保留着当年“外协”验货时一丝不苟的习惯。受访前,她把要谈的事项逐一写在纸上,条理清晰——仍是“按我图纸施工”。

1960年,董淑身毕业于南京机器制造学校,被选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国家秘密设立于1958年的核武器研究所。1961年11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副局长吴际霖突然召集他们开会,动员大家“进军大西北”。她来到221基地器材处,属于第一批从“后方”转移到“前方”的工作人员,更大规模的转移是在1963年。

她到来时,221基地仍在建设,她住的楼房还没供暖。人们在房间里生煤炉取暖,曾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她自己就经历过一次。

1968年,力学家郭永怀从221基地返回北京,其乘坐的小型飞机发生了空难。董淑身对此事印象深刻。她还记得这位从美国辞掉教职回国的大科学家经常戴着浅咖啡色的鸭舌帽。她说,大家都非常为郭永怀感到惋惜和难过,“都念着他”。

那次空难也影响了她第一次坐飞机的选择。当时,青海省会西宁只有小型飞机起降。她第一次坐飞机出差时,单位专门要求从兰州机场出发。她解释说,就是因为郭永怀先生出了事,此后凡是执行重要任务、携带重要资料的人员,绝不能再坐小飞机了。

直到今天,董淑身仍然感怀221基地的老领导和老科学家们。在她们使用的简易澡堂里,一名姑娘被人发现身上生了虱子,人们同时注意到,那是吴际霖的女儿——基地的领导吴际霖、王志刚等都把孩子带了过去。董淑身对记者感慨,那时条件那么艰苦,这些人把自己的孩子带去为国家出力。“‘头儿’都把孩子送到最苦的地方,这确实是非常好的范例。”

董淑身的宿舍也是领导让给他们居住的。她看到楼下搭起帐篷,左一顶右一顶,一位高大的“首长”时常在这里出入,有时身边还跟着警卫员。有一次,她和几名女同事遇到此人,对方问她们苦不苦,并告诉她们,“这个是暂时的,大家克服困难,我们总会解决的”。此人就是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局长、北京第九研究所所长李觉少将,他率领行政人员让出了楼房。

在221基地,董淑身此生最刻骨铭心的收获,是遇上了丈夫夏永泰——他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先是分到兰州,1959年又被调到221基地。他们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结婚。

二人属于同一个团支部,1963年,团支部书记王润民找到她说:“我来给你做红娘了。”

61年后,董淑身对记者回忆当时的心情,“这正中我意”。她已对他很有好感。她母亲希望女儿找到一位学历比她高、人品好、脾气好的丈夫,夏永泰超出了这个条件。“除了学历比我高,人品好,多才多艺,长得又帅——没想到找到长得那么帅的人,一下子就同意了。”

夏永泰是河南人,在质量管理处工作,日后成为高级工程师。基地的许多演出中,他负责拉小提琴或手风琴。他还是那里的“神剑文学艺术学会”会员。221基地后来改为“国营二二一厂”,于1987年撤销,那一年,夏永泰成为厂志编辑委员会的成员,梳理这个秘密基地的来龙去脉——自1959年以来,他的人生就与这个基地的历史密不可分。

1964年,两个年轻人领了结婚证,给同事分了喜糖。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房子,仍然各住各的宿舍。夏永泰手里有块黑色缎子,是他祖母准备用来做寿衣的料子,做成被面套在旧被子上,算是结婚用的新棉被。他们收到的礼物是托盘、暖瓶和脸盆。

随着221基地建设的推进,这个小家庭后来终于分到了自己的房子,是一间狭小的厨房,只放得下一张双层床。那是一个5口之家的起点。他们后来在这里颇为出名的是把陆续出生的3个女儿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其中长女回到基地医院工作。

不过,董淑身在同事中更为出名的是,当她还是“小董”的时候,人们都知道“小董带来了两个弟弟”。她来到221基地后不久,江苏睢宁老家遭了水灾,“房倒屋塌”。她把在农村开拖拉机的大弟弟董旭带走,参加221基地的招工,进了电厂。

等到她再一次探亲,家里为她准备了一些蚕豆,临走时听到年幼的小弟弟董昶说,真希望自己也能变成小蚕豆,这样也能跟姐姐走了。她又一次下了决心,把小弟弟也带在身边,让他在基地上学和工作。

2023年,221基地旧址建了一面纪念墙,上面刻了3万多个在此工作过的人员姓名。墙上,董淑身、夏永泰、董旭、董昶的名字都在。

二二一厂撤销后,董淑身和一批同事一起被安置到了河北廊坊。夏永泰于2005年因病逝世。他的岳母曾评价,他是一位“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女婿”。女儿们则记得,父亲在她们物资匮乏的少年时代,骑自行车走很远的路,到村庄去“收鸡蛋”,带回来给孩子补充营养。在那个年代,221基地的很多父母都做过这样的事情。

近20年来,董淑身将丈夫的骨灰盒一直放在客厅里,没有下葬。她也从卧室搬到了客厅居住,她说,这样他们依然能朝夕相对。“很多人说,让他入地为安。我说,他离开我,他能安吗?”她解释。

这位86岁的老人并不忌讳谈到后事。她说,自己早就买好了一块墓地,并且决定以后要“和他在一个骨灰盒里”,永不分离。

在那间摆放着不同奖章的客厅里,有一枚纪念章就放在夏永泰的骨灰盒前。董淑身早就考虑过,这枚刻着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的纪念章,将来会贴到他们的墓碑上。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