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3:42:49 来源: sp20241206
初冬时节,漫步浙江安吉余村,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映入眼帘,与四周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相映生辉。
这块石碑见证着余村这些年来对“两山”理念的探索实践,记载着余村人“点绿成金”的发展密码。
余村村口的石碑。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5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以探路者姿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绘大美生态画卷。
破解区域治理困境
从“独角戏”到“协奏曲”
长三角三省一市山水相连、河湖相通。过去,单打独斗、各扫门前雪,区域生态一度遭到破坏。
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11月30日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
太湖横跨苏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东近苏州。作为长三角共同的“大水缸”,曾经的太湖风光绰约,沿岸城市舟舸争流。
曾几何时,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太湖……粗放型发展,将“大水缸”变成了“大染缸”。
2007年,太湖患上了“蓝藻病”,给沿岸城市敲响了警钟。太湖保护迫在眉睫,治理绝非一家之事!痛定思痛,苏浙两地齐心协力、溯源控源,开启了联合整治的新局。
长兴县太湖边水清岸绿美若画卷。谭云俸摄
受季风影响,无锡上半年暴发蓝藻,湖州则延迟到9、10月份。近年来,湖州上半年把打捞船开往无锡,帮无锡打捞;下半年则反之。
共享的不止两地人员,更有机制和经验。
2020年,湖州和无锡共同签署了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
“两地互相取经的频次越来越多,今年湖州借鉴无锡治理模式制定了蓝藻防治规划。两地实现信息共享、联合巡查、交叉检查,共同提升太湖治理水平。”如今,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周李定期会收到无锡市发布的气象卫星监测图,及时掌握太湖水质情况,“在无锡的协助下,我们新建了原位控藻平台,提升了蓝藻防控能力。”
为推进环太湖毗邻地区生态联勤合作迭代升级,今年,苏州吴江与湖州吴兴签订了《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备忘录》,将两地4.6公里分界线两侧互延1公里作为交叉联合执法区域。
“两地在交界处设立了联合执勤警务站。跨界污染发生时,可迅速通报对方并合力进行处置。”吴兴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第二中队中队长陈李喆说。
江浙交界处的乔溇生态联勤警务站。吴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滁河是苏皖界河,长江一级支流。漫步于此,一泓碧水一程山。
从“杂乱无章”到“绿色秀带”,在这生活了30多年的安徽滁州市南谯区村民赵海清清楚记得,改变始于2018年年底苏皖两省签订的《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
2019至2021年,滁河陈浅断面年均值达到Ⅲ类考核要求。获得江苏省生态补偿资金4000万元的滁州安心“收钱”,江苏则愉快“掏钱”。
滁河美景。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太湖与滁河的跨省协同治水工作,是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生动缩影。
告别“独角戏”,四手联弹生态“协奏曲”。沪苏浙皖打破生态保护跨区合作壁垒,“一体化治绿”成为共识。
2022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较2019年提升21.2%,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较2019年提升4.9%,生态功能基本完善……更高颜值的美丽长三角吸引来如织游人。
加快生态优势转化
从“高颜值”到“高价值”
“小时候我老家那段新安江水质较差,沿岸养鸡场污水、生活污水都直排江里。”殷建新出生在黄山市歙县新安江边,如今每次回老家他都忍不住感慨,“水清了,山绿了,空气更清新了。”
安徽黄山新安江源头美景。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变化缘于10年前。
2012年,皖浙两省签署“对赌”协议,启动了长达10年的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其间,相关参与方投入200多亿元用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大大改善千岛湖等新安江下游水质的同时,也带动了黄山等地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黄山市打造了“养生+养心”沉浸式休闲度假体验模式,乡村旅游覆盖七成以上村庄,近10万农民变身景区服务员;徽州民宿增至3000余家,跻身全国首批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
如今,生态“高颜值”正加速转化为经济“高价值”。“新安江模式”这一“跨省协作的制度创新”,使得新安江成为皖浙两省绿水生金的“富民江”。
安徽黄山民宿外穿城而过的新安江。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新安江下游、浙皖交界处的小山村——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宅上村,也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如今村里民宿产业蓬勃发展,不少渔民上岸后转行成为民宿业主。截至2022年年底,全村共有10家民宿,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累计增收300万元。
宅上渔村风光。淳安县威坪镇党委供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显著增强。
元荡湖位于沪苏交界处,3.1平方公里归上海青浦,9.9平方公里属江苏吴江。过去,两地环境治理存在责任划分不明晰等问题,元荡湖水质常年停留在劣Ⅴ类。
“原来两岸要么是鱼塘、荒地,要么被企业占用,老百姓走不进来。”青浦区水利管理所副所长向赟旭说,2020年以来,青浦与吴江联合修复水体、整治生态岸线,元荡湖再现碧波美景。
元荡湖的鸟儿。陆文忠摄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
为了让绿水青山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2020年10月,浙江省发布了全国首部省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GEP核算从试点走向了省域标准化。通过对生态产品价值量化评估,绿水青山有了清晰“价格”。此外,浙江还在全国首创了生态信用体系,唤醒大量农村“沉睡”资产,通过“森林贷”“水库贷”等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转换。
借鉴浙江经验,长三角其他地区也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与市场、资金对接服务平台:江苏确定14个县(市、区)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安徽打造生态产品交易所,从最初农林类产权交易平台升级为涵盖农村产权、排污权、水权等综合类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从“长三角”到“大中国”
西接太湖,东连黄浦江。北纬30度线上,太浦河犹如一条绿带,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以下简称“青吴嘉”)紧密串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承泄太湖洪水和杭嘉湖涝水,三地协力开挖了这条河。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地对其定位也发生了改变——对上游的吴江来说,太浦河是一条重要的泄洪通道;而下游的青浦和嘉善,则把这条河定位为饮用水源。
定位不同,治水标准也各不相同。“我不管,你不管,水葫芦自有他来管”……“都不管”导致太浦河一度污染严重、黑臭难闻。
转折始于2019年建立的联合河湖长制。
当年11月1日,“青吴嘉”有了一个新的国家级名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太浦河也因此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为杜绝太浦河“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现象,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的协调下,三地聚到了一起。无数次的协调会和“头脑风暴”后,联合河湖长制诞生了。共订一套标准,同绘一张蓝图,三地在联合巡河、水质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会商、河湖联合保洁及河湖联合治理等方面建立了常态机制,推动太浦河界河共同治理。
从“水葫芦流到哪,治污责任就归谁”转为“不让一串水葫芦漂到隔壁省市”……“青吴嘉”跨域携手共建示范区“水乡客厅”,打造沪苏浙皖共同的“会客厅”。如今的太浦河,林木青葱、鸟语花香,成为著名的拍鸟胜地。
太浦河风光。嘉善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在环太湖区域、皖南—浙西—浙南生态屏障区域、长江生态廊道、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等区域,联合河湖长制已成为跨区域水生态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
诞生于太浦河上的联合河湖长制,从“水里”逐步扩展到了“岸上”,从“青吴嘉”三地走向了全国。
无独有偶。国内首个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也从浙皖两省“新安江模式”,推广到了全国19个省份、15个跨省流域。
流经全国10余省份的长江流域的保护工作,也在《长江联合共治协议》等体系下结出了“硕果”——江豚再次戏水,极度濒危、销声匿迹20多年的鱼类再度重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跨域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自成立以来,示范区累计推出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联合河湖长制等38项制度创新经验,正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区域复制推广。
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到“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再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的重要论述,正在各地被实践着。
从长三角“一家人”到全国“一盘棋”,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一体化意识”也逐渐被其他地方接受,成为环境治理共识。
长三角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和谐共生的“交响曲”。
聚焦生态绿色一体化,长三角还将有哪些新动作?
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推进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编制完成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机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提质增效……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给出了答案。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长三角这块“试验田”开创的改革经验,已在“大中国”土壤里“开花结果”。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盘活生态环保“一盘棋”的“棋手”,到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经验的先行“旗手”,长三角三省一市还将继续书写生态一体化新篇章。(方彭依梦、康梦琦、张磊、李阔、唐小丽、马作鹏、张玉峰)
(责编:罗知之、高雷)